学生 教师 校友 访客

邮件系统 信息公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师生风采 >> 正文

党瑞荣:我就想做些有用的事

作者: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03-26 08:52:14 浏览:

党瑞荣,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中北大学本科,1987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1991年南京理工大学博士,1994年美国IES公司技术培训。

1999年以前在国防系统工作,先后担任总装备部某专业组技术秘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二所第七研究部主任、第一研究部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1999年调入565net必赢官方网,先后任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仪器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负责人,校级学术带头人、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山西省技术评估专家、浙江省科技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与相关理论研究”技术监理。

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国家863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4部,授权知识产权8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和教学成果奖10项。

参加国防某项目攻关,节约国防经费5亿元,主持国防某系列产品的研制,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研制了井中瞬变电磁法套剩余油探测等多种大型复杂仪器,解决了油田的急需。

爱井如爱子 科研也要动真情

“一口井,用好了可能自喷很多年,用不好可能很快就废了。”谈起自己常年与之打交道的油气井,党瑞荣老师充满感情地说:“井和人一样,人生病了会发烧,井也会发出自己的信号。生产测井,就是用仪器去监测生病’信号。”

油气井的井下环境复杂,无法通过肉眼直接看到内在情况,“体检”靠的是仪器。为了使监测仪器在井下高温高压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党瑞荣老师致力于油气井监测仪器的研发工作,一做就是20年。

如今,党老师正在研究的课题,是井下人工智能技术。多储层优化组合开采是井下人工智能的重要内容。每口井有多个储层被同时开采,各层的产能并不相同,通过仪器的实时在线监测和控制,可避免各个生产层开采不足或过度开发,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采收率。 “这项技术可使仪器长期驻留在井下,实现井筒的智能化,带来的效益效果是采收率和产量的同步增长,这不亚于新增加了一个大油田!”党老师谈到这个远景,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可是,“驻留井下”对仪器的长期工作可靠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石油行业能像国防工业一样,实行‘三不放过’原则,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党老师说。“三不放过”,是指出现问题时,故障原因查不清不放过;找到原因后,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整改完成后,预期的整改效果得不到验证不放过。这是党老师曾经在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二所工作的16年里养成的习惯。“不过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势必要增加。这种想法的推行,必须符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说到这里,党老师不由叹息:“很多研究成果要落地,都必须考虑现实环境问题。”

严师出高徒 教学更要重实践

“第一次见到党老师的时候,他胡子拉碴的,埋在电脑后面打字,偶尔从眼镜上面看我们一眼”,党老师的一位研究生嘻嘻哈哈的说,“一点也不像主持过很多重大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啊,我当时可失望啦!”,话锋一转,这位研究生又说:“可听党老师讲了一会儿课,我就觉得整个人都‘燃’起来了!他对科研特别有热情,学术上也很严谨,教学中也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我们学生也要求很严。师兄师姐们都说用人单位特别喜欢用党老师的学生,说他们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我觉得自己真是选对老师了!”

党老师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必须动手做实验:“有很多学生,书看得很透了,可是一上手实验,还是不行。一方面是,环境不同,实验结果也不同,书上不可能全写到;另一方面,有很多东西,光看是看不懂的,一动手就明白了,做完了实验,回来再看书理解和总结理论,这知识才学透了。”

党老师常带着学生到油田一线去:“仪器在实验室里调得好好的,到了现场一试,仪器数字乱跑,液晶显示屏也不工作,学生就傻眼了。”说到这里,党老师哈哈大笑:“实验室的电磁环境多好啊!油田现场各种噪声,电磁辐射干扰也大,甚至连个接地线都没有,想用个烙铁都到处是土,这时候要怎么处理呢?斗智斗勇啊,要事先都考虑到。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学。”

在党老师的这种“实践为重”的理念下,他的研究生,近年来连续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获奖。2016年,同时参赛的以电子学科为主的某大学全校获奖4项,而党老师的研究生团队共获奖3项。

“也有带不动的学生啊!”党老师无奈地说:“叫他叫不来,安排的工作不做,说几句就闹脾气……我有时候生气真想不管他了!但再一想,不行!我是老师啊,老师要想办法带动学生啊。我就把他当做一个难题来攻破。我要坚持做老师应该做的事。”

理论化成果 要为企业解困境

这种“实践为重”的理念,党老师也带入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20年间,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了多种大型复杂仪器:井中瞬变电磁法套剩余油探测仪帮助油田实现了已投入开发油层的二次、三次开采,提高了多口老井的单井产量;瞬变电磁法油水井多层管柱探伤仪帮助探明了底层深处管柱损伤位置,降低了在检查管柱损伤过程中的时间和零件耗费成本;救援井探测定位系统,……、智能完井系统、超声波出砂监测仪、钻井液测量漏仪、射频率法含水率测量仪、智能完井系统、潜油电泵井监测系统等,解决了油田的急需,在油气生产和储层监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研团队里的成员,也从这些课题出发,一个个研究生读成了博士,一个个讲师评成了副教授、教授,现在也逐渐带起了自己的研究生,成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

“可这样做也有缺点。”党老师遗憾地说:“我们是解决了不少企业的实际问题,可是也因此疏忽了科研论文,很多成果,运用在了实际里,而没有写在论文里。在很多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缺乏论文这一项,就扯了后腿啊!”

2017年,党老师60岁了。他放不下自己未完成的科研工作,仍然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埋头苦干。“我这一辈子的工作,都是在‘啃骨头’:啃别人不想啃、不愿啃的‘科技硬骨头’,比较劳累但可以解决一些难题……这也就是我想做的一些事。”

文:惠笑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