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师 校友 访客

邮件系统 信息公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师生风采 >> 正文

苏海:用奋斗的精神带领学生前行

作者: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05-15 14:33:16 浏览:

苏海老师现任必赢官网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主任。近年来,他主要从事近地表地震波传播理论、油气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方法以及地震资料反演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不畏困难,积极进取

科研路漫漫,时常会发生一些让人始料不及的情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区气田天然气资源丰富,在对这里进行开发条件探究时,苏海老师遇到了他十几年科研生涯中最大的困难:一是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地表沉积成分复杂,导致地震采集资料信噪比较低;大部分的勘探工区为农田和碱滩,公路、高压线。这些区域沟渠纵横,地震施工困难极大;二是表层覆盖的巨厚黄土层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导致激发、接收效果差,深层反射能量弱,分辨率低。地震波振幅、相位、频率等参数发生畸变,地下断裂发育,地层破碎扭曲地震响应复杂,地下情况难以判断。加上雨水冲刷、风化剥蚀等作用使地表沟壑纵横。近地表低降速带在纵横方向变化剧烈,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建模困难,根本难以满足气田开发对地震资料品质的要求。这一难题困扰了苏老师很长时间,许多人都劝苏老师趁早放弃,重新换个题目研究。但苏老师偏不信邪,“不都说这是个难题吗,我偏要攻一攻!”

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算法,苏老师一面亲自带领项目组深入鄂尔多斯盆地,与企业专家交流,明确存在的具体问题;一面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找与之相似的问题进行对比研究。他组织项目组成员开发新算法,力求尝试找到新的突破口。多年以来,项目组研究人员无数次进入生产现场,无数次地实验,终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来开展表层结构精细调查以针对黄土塬区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通过“多井组合、基于岩性、含水性”的逐点井深设计,和提出的黄土塬沟中弯线法、山地多线法、蛛网状三维、滚动非纵和三维等一系列的高效益、低成本的地震观测系统,来解决黄土塬地震勘探的诸多难点问题。

困扰苏老师心头多年的疑惑终于解除,一时间云开雾散。

除此以外,苏老师近年主要从事于近地表地震波传播理论,油气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方法以及地震资料反演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一篇,EI收录六篇。)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5项,出版专著一部,获得软件著作权一项,主编或参编高等院校规划教材3部。

教育以人为本,以身作则

苏老师先后承担了“弹性力学”“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地球物理反演基础”等5门课程的本科教育任务,主讲“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动力学”“地球物理处理解释新技术”等研究生课程。苏老师平时一向风趣幽默,但谈起学生,则一反平常,变得严肃起来。他一字一句地说:“首先是育德,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才是育才,这不仅要教他们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要能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现实中复杂工程问题。”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苏海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性,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样一来,学生的获得感提高,积极性也上来了,对课程学习自然也就上心起来。苏老师深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力求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表现,这也是苏老师的一大教学秘诀。苏老师还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研究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的专业能力要强,更要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身体素质,一个搞地质的人,没有一个好身体可不行!”

“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这是苏老师工作多年的体会。在教学这一方面,苏老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的教材比较全面化,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尤其是运动理论和波动理论及后续的资料采集、处理部分,大部分学生因无法理解而减弱了求知的欲望。为此,苏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将理论图片化,用图来阐述理论,同时也增加了户外实践采集活动和上机资料处理和解释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

苏老师还指导学生完成了“东方杯”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大赛,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指导,苏老师都以温和幽默的形象示人,这种别样的个人魅力让学生们很受用,也让学生们更乐于学习苏老师的课程。可即便如此,苏老师还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甚满意,他常常反思自我,“只有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

积极生活,心系学生,苏老师对待生活和教学的态度也感染了身边的人,如同薪火相传,用奋斗点燃新的希望。

文:大学生新闻社 魏晓雨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