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565net必赢官方网庆祝建校65周年期间举办的第七届石油经济管理高级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能源企业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那么,面临国内经济“新常态”和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双重压力,中国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如何应对挑战寻求可持续发展?油气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怎样突围重获新生?中国化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去产能谨防“囚徒困境”
“眼下石油企业面临化解过剩产能。但让低效无效产能退出,让僵尸企业淘汰,做起来却很不容易。原因很简单,企业都抱着‘不论别人去不去产能,自己最好不去产能,想着让别人去产能’的态度,结果就是谁也不会去产能。这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现象。”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彭元正说,事实上,我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曾对产能过剩进行过多次集中治理,但结果却陷于“越治理越严重”的怪圈。究其原因,就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产能过剩的制度和利益诱因。
据介绍,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行业贸易逆差严重,基础产业产能过剩加剧,行业要素成本呈现刚性上升态势,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成本高企,用工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不高。
根据中国石化公布的2015年油气产量和上游板块经营情况报告,其每生产1桶油气亏损5.7美元;胜利油田小营等四个低产油田,每销售1吨原油大约亏损2800元。关闭这四个低效油田,全年可减亏2亿元。
随着我国原油进口贸易的逐步放开,地方炼厂加工能力的提高,成品油产量快速增长,而消费增幅缓慢,导致炼油业和石化行业总体出现产能过剩。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炼油企业240家,平均产能规模330万吨。其中产能200万吨及以上的主要地炼企业145家,总炼油能力23640万吨/年。上百家产能低于200万吨/年、甚至低于50万吨/年的地炼装置,既没有规模优势有没有质量保障,应该是供给侧改革缩减、淘汰产能的主体。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2016年度石化行业产能预警报告》预计,2016年我国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水平与去年相当或继续下降,产能过剩愈发突出,预计新增炼油能力3000万吨,炼油能力维持8亿吨水平。
彭元正认为,去产能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显然不够,因为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多是地方政府的支柱企业,不仅为地方政府贡献财政税收,在银行也有着较高的债务。同时,化解过剩产能绝非简单的物理减量,还牵涉产品结构升级、产能区域调整和产业资本布局。
在中央政府“壮士断腕”去产能的决心下,处于“囚徒困境”中的企业最容易选择“大家一起去产能”,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开始“一刀切”核减产能。
“这种‘把洗澡盆里的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做法都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读。事实上,一般性产能过剩不是坏事,而需要淘汰的是落后产能。”彭元正告诉记者,供给侧改革不是目的,目的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补短板迈过“低效率洼地”
“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如何降成本、补短板,推动油气产业转型升级?专家呼吁激活生产要素,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释放生产要素潜能和活力,迈过“低效率洼地”。
据介绍,从营业收入和资产总值方面,中外石油企业难分伯仲。但如果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果就大相径庭:中国大型石油企业单位油气开采成本32.7—49.9美元/桶,而壳牌、埃克森美孚、康菲3家石油公司平均不超过25美元/桶;在中游领域,炼油综合能耗国际先进水平为30千克标油/吨原油,轻油回收率85%,我国三大石油企业综合能耗为50千克标油/吨原油,轻油回收率不超过80%,地方炼油企业仅50%。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100万桶油气平均需要员工213—352人,壳牌、埃克森美孚还不到30人。
“这些就是需要补的短板。石油企业要补足供应短板,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企业活力。”彭元正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劳动力方面建立劳动力自由进出和最佳配置机制;在资本方面细分资产类别,有针对性地制定资产增效方案;在技术创新方面围绕石油勘探新技术、化工新材料、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水平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煤炭、水泥、石油、石化等几大行业亏损面达到80%,利润大幅下降,产能过剩严重,供需关系面临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阻挡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突出表现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比重偏低。
“我国较早建立的油田,现在大多数已进入依靠大量注水的二次采油阶段,部分是三次采油,采油成本大大上升,与国际石油企业相比生产效率较低,竞争力不强,尤其是人均经营指标偏低。”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胡国松教授认为,要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依靠全方位的创新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比如大力实施成本控制策略,积极推广先进的新工艺、新方法,降低油气勘探、开发、运输、加工成本;改革不合理的人事制度安排,完善人员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资本性支出、运营成本、相关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保杠杆做好“天然气加法”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无疑正成为我国油气行业当前的主要任务,但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连建家看来,天然气产业正好相反,要扩产能、增库容、保杠杆,充分发挥天然气在能源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
“扩产能,就是加大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和煤层气勘探力度,积极扩大产能,同时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增库容即加快建设地下储气库,以满足季节峰谷差;保杠杆就是保持国家对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扶持和补贴政策,加大投资力度。”连建家说。
连建家谈到,作为清洁能源,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提高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可以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巨大突破之前,天然气是高碳向低碳转型升级的最现实过渡能源。而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仅占5.9%,与世界天然气占23.8%存在较大差距,落后了一个能源时代。我国具有天然气产量增长的资源基础和巨大空间,目前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50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仅14%,处于勘探早期。中国人均天然气消费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30%,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即便按照目前的世界人均天然气消费水平估算,将创造超过6500亿立方米的市场空间。
“当然天然气产业也要补短板,一是长输管道的短板,二是价格竞争力的短板。”连建家说,到2015年底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里程6.4万千米,仅是美国12.8%。目前基础管网配套仍落后,还处于管网建设初期,不具备“分拆管网、网运分开、独立运营”的改革条件;从价格竞争力分析,天然气价与煤相比气仍偏高,供气环节过多。比如2015年国内工业平均气价3.2元/立方米,其中门站价格1.8元/立方米,省管网及城市配气费高达1.4元/立方米。因此需要规范管道运价,压减中间环节费用等。
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也认为,进入21世纪,美国生产西移、中国消费东移改变了全球油气市场大格局。作为最大能源消费市场,中国正在接替美国成为最大的油气资源进口国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应拓展日本、韩国液化天然气市场,改善能源结构。(记者 李军)
链接地址:http://epaper.nzdb.com.cn/epaper/share?aid=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