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职于西安丝绸之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哈萨克斯坦青年斯里姆是一名跨境电商。2012年至2014年,斯里姆在西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斯里姆进入这家西安市政府重点扶持的科技型创新企业,投身中哈贸易交流。
赵越超是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参与了喀喇昆仑公路堰塞湖段重建的勘察设计工作,用精湛的“中国技术”保障了中巴经济走廊的互联互通。
谭亮成是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今年7月,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和塔吉克斯坦科学院的联合考察。
如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活跃着许多像斯里姆、赵越超、谭亮成这样的“现代使节”。他们在这条科技、教育、文化的融合之路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履行“现代使节”的时代使命,奏响“一带一路”共赢曲。
打造丝路发展的“金钥匙” 强化科技领域合作
14世纪,波斯地区的陶匠把开采的钴矿在当地加工生产出蓝彩,通过古丝绸之路销往中国。中国工匠使用进口的蓝彩生产出精美的青花瓷,再通过古丝绸之路把它们大量销售到中东乃至欧洲地区。
青花瓷凝聚了古老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古丝绸之路上,伴随着阵阵驼铃声,古老的文明在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农产品、农业技术的中外双向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过。今天,科技合作更是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金钥匙”。
这段时间,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忙于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的建设工作。按照计划,公司今年将在哈萨克斯坦当地建设三座日光温室大棚,并配套建立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及营养配方等方面的科研平台。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在杨凌本地就能看到哈国园区里作物的生长、病虫害等情况,实时指导当地种植工作。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依托杨凌,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从零散的、自发的合作上升到全方位的、自觉的合作。这种前景广阔的合作,给双方的人民都带来了致富的机遇。
据统计,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共从国内引种试验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蔬菜、苗木等六大类40余个品种,种植面积400多亩,带动了大型农机、配套机具及温室大棚建设材料出口。出自我省的小麦品种冬小麦5号具备抗锈、抗旱、高产等突出优点,亩产较当地品种增产82.3%。以园区为载体的农业技术转化平台,已经成为杨凌农业对外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仅仅是农业,在装备制造、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社会发展等领域,我省加快建设和布局了一批高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扩大科技对外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目前,全省共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4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1个。
在我省科技资源集中的高校,国际合作结出累累硕果。西北工业大学依托“航宇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装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在航空宇航材料结构的高性能设计与制造等关键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大运、航天重型运载火箭、新型空天飞行器、新型战斗机等一批国家重大型号研制;西安交通大学承担完成的“高性能弛豫铁电单晶及其单晶超声器件的研究”项目,通过与俄罗斯合作伙伴的合作,在大尺寸弛豫铁电单晶生长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制备出4英寸单晶,优化了单晶生长工艺,大幅降低了单晶器件的制造成本。
与此同时,大批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依靠科技实力“走出去”,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创新体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依托工程建设实践,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路设计的科技创新与新技术应用方面取得多项突破。依托“中交道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研究院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产业合作渠道,成立东非、中西非交通设计院两个海外研发机构,组织编译国外标准规范50多部、中国工程建设规范18部,自主研发了多个系列、满足多国标准规范的桥梁构件产品、工程材料及工程CAD/CAE软件。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省统筹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还将大力支持国外机构在陕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省内机构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
共识教育合作“丝路村” 深化国际教育合作
土耳其青年白振国,高中毕业后来到西安求学。在西安生活的这些年,他深深爱上了中国这片土地,并写下《51天中国行》一书,让更多土耳其人了解了中国。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姑娘星星,渴望成为一名歌唱明星。在“中国妈妈”的支持下,她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并走上了央视的舞台。
哈萨克斯坦的阿妮塔和她的丈夫元朝辉,通过一段跨国情缘,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创办了“丝路城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贸物流发展。
白振国、星星、阿妮塔,他们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北大学的留学生。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西北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和中亚学院,并在中亚成立西北大学中亚学院吉尔吉斯中大石油分院,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的留学生教育发展作出重点部署,为我省深化国际教育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在东,你在西,同是一路人。为梦想,行千里,相约在一起……”2015年5月22日,在第十九届西洽会暨丝博会上,“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之歌《同路人》第一次唱响,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的代表共同发表《西安宣言》,“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正式宣布成立。
“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大学积极响应。截至目前,已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参与联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联盟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人才需求,与海内外高校相互协作、深化交流,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和企业在丝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各具特色的国际合作在各个高校开展。在服务国家发展和实现“一带一路”共赢发展中,在陕高校各尽其能。
201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12个国家59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联盟成立后,学校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建设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集中示范推广我国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小麦、苹果、玉米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565net必赢官方网立足石油工程等特色专业,培养国际化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在中亚等能源富集区域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哈萨克斯坦特尔盖石油公司、曼格什套油气公司、中塔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等中外企业,先后与学校建立合作,开展企业所需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工作。与此同时,学校通过搭建丝路能源国际合作平台,推进“一带一路”能源类高校深度合作,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国能源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合作项目。
今年开始,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等非通用语言专业开始招生。截至目前,该校非通用语种专业已经达到21个,非通用语言的学科建设逐步走向成熟。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学校非通用语种专业计划达到48个,形成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专业群。同时,学校还以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翻译教学实践基地等教学科研资源为依托,推进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建设。
为“一带一路”贡献“陕西智慧”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陕西充分发挥区位和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丝路沿线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陕西科教资源滋养着丝路沃土,为“一带一路”贡献“陕西智慧”。
几年来,一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职业农民、农业园区开发人员组成的现代农业专家团队行走在“一带一路”上,为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中哈现代农业创新园,2016年,园区种植的陕西小麦亩产最高达319公斤,而当地小麦品种亩产只有175公斤。杨凌示范区已经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合作关系。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都有与陕西合作建设的农业、畜牧产业园。
目前,杨凌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农业科技合作基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援外技术专家队伍。据统计,杨凌示范区每年选派超过20位专家前往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作为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自2005年以来,杨凌示范区累计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20多位农业官员和2000多名技术人员。与此同时,随着杨凌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国家研究中心、高效用水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成果交易示范区的建设,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转化,“陕西智慧”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多福祉。
在深化国际科技教育合作的同时,省内的企业也在扩大“一带一路”的朋友圈。2015年,法士特第一台12挡变速器在泰国装配试车成功。法士特从而有了首家海外工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东南亚设厂的商用车变速器企业。立足“一带一路”倡议,陕西科技创新企业法士特开启了国际化发展新篇章。
随着更多的陕西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去”,陕西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陕西智慧”服务于“一带一路”更多领域。
今年4月,中俄丝路创新园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正式开园。在当天的开园仪式上,俄罗斯立德集团、俄罗斯Ketch up集团、俄罗斯中小企业联盟、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四家俄方机构分别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入驻中俄丝路创新园。中俄丝路创新园是2014年中俄双方共同签署的《关于合作开发建设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的合作备忘录》的重要载体,是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
中俄丝路创新园是我省深化产学研合作,立足打造中国西部最活跃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的产物。据不完全统计,陕西已建和在建的国际合作园区超过15个,其中海外园区超过7个。随着更多产学研平台的建立,以“陕西科技”为支撑的“陕西智慧”如同轰鸣的发动机,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合作的巨轮滚滚向前。
陕西科教实力有目共睹。近年来,世界见证了沿线各国在教育合作、科技交流、创新引领等方面诸多的发展成就。随着交流合作的深入推进,“陕西智慧”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释放出更大的潜能。
陕西有信心、有能力擎起“一带一路”创新大旗,深入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奏响“一带一路”上最响亮的共赢曲。
链接地址: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80910/html/page_02_content_000.htm